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系师生访企长沙泥人刘陶艺有限公司
文字:王维,摄影:刘颖,编辑:赵青庭、姚麒洋
2005年6月5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系副主任李楚智带领工作室22级美术学专业6名同学,奔赴望城区铜官镇长沙泥人刘陶艺有限公司进行走访。在公司厂区和展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泥人刘”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坤庭及其弟子庄函恺展开了深度交流,以青春之姿为铜官窑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活力,践行学校学院走访企业、聚焦就业与教育教学合作的任务。
“北有天津泥人张,南有望城泥人刘”,铜官窑“泥人刘”传承千年窑火,底蕴深厚。刘坤庭出生于陶瓷世家,祖父刘子振身为长沙铜官窑技艺继承人、湖南首位工艺美术大师,以精湛技艺与艺术造诣奠定“泥人刘”声名。如今,刘坤庭作为第三代传承人,深耕传统陶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助力铜官窑复兴,守护非遗根脉。
访谈交流:共探合作新路径
在交流环节,李楚智团队与刘坤庭就校企合作展开深度研讨。
人才培养层面:双方计划推进课程共建,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参与陶艺实践项目,以传统技艺赋能创作教学。
课题研究领域:聚焦国家创业基金申报、陶艺主题展览策划、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向,引导学生从铜官窑历史故事、民俗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用作品讲好非遗故事,让传统技艺借青春视角焕新,以年轻化视角创新非遗表达。
生态体系构建:探索将铜官窑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非遗产业注入创新动能,实现院校与非遗传承的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展厅参观:触摸传承脉络
在长沙窑“泥人刘”陶瓷艺术作品展厅,弟子庄函恺介绍传承创新实践:第四代传人刘嘉豪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渠道推动陶艺“破圈”,推出融合铜官窑造型特色与潮流元素的“长沙嘟嘟兽”盲盒系列,获市场广泛认可。展厅内陈列的一、二代“泥人刘”作品,从古朴生活器具到艺术摆件,均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符号。值得关注的是,追溯至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创始人、我国第一批留法雕塑大师周轻鼎与刘子振的陶艺教学合作,已开启院校与非遗传承互动的先河,印证铜官窑技艺开放包容的传承基因。也彰显陶瓷艺术超越工艺本身、承载文化交流的价值——作为古代丝绸之路源头之一,铜官窑曾借瓷器联通世界,如今也将以非遗传承为纽带,续写文化交融新篇。
实践体验:镌刻青春印记
行程尾声,师生团队于岳麓印社陶窑文化中心庄函恺工作室开展陶印设计实践,通过姓名章刻印体验,在实操中亲身体验陶艺魅力,将理论交流与实践感知深度融合。于陶土印刻间,感受传统技艺的温度与魅力,让非遗实践落地生根。
此次走访以“访谈研讨+展厅研学+实践体验”的立体模式,聚焦就业与教育教学合作主题,既梳理了“泥人刘”传承脉络,也推动高校学术资源与非遗实践需求的对接。当美术学专业创新思维与“泥人刘”技艺积淀碰撞,校园科研活力与非遗传承需求联动,不仅为铜官窑技艺注入时代创新因子,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拓展实践场景。随着课程合作与课题研究的推进,有望催生更多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陶艺作品,推动铜官窑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为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提供实践范例,树立产教融合的新标杆。

李楚智老师及工作室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刘”第三代传承人刘坤庭及弟子庄函恺访谈研讨

铜官窑“泥人刘”第三代传承人刘坤庭及弟子庄函恺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系李楚智老师及学生访谈后合影
一审:李楚智、孙冰,二审:蔡晓曦,三审:蔡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