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柳阳,中共党员,美术与设计学院2017届美术学(小教)专业毕业生。曾任教于湖南省常德市月明潭中学、杭州市奥体实验小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求学期间,秉持知行合一理念,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艺术创作实践,绘画作品多次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艺术展览。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王式廓吴咸奖学金”研究生国内乡村驻留考察项目、“美绘乡村·音画共育”——央音+央美·授渔计划美育浸润等活动。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全额奖学金”、“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社会工作者”“省优秀毕业生”等称号。工作期间,教学案例、论文、优质课多次获省市级奖项,参与浙美版义务教科书(美术)编写工作。

寄语:
以初心为光,在艺术中育己育人
—— 我的教育之路与艺术追寻
一、启于一师:在沃土中种下教育与艺术的种子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起点。从中学至本科六年的学习时光,我在这片拥有百年师范传统的校园中,开启了教育的觉知与艺术的想象。这里既是我绘画语言的起源地,也是我“以美育人”理念的精神原乡。
美术教育不仅教会我如何画,更教我如何看——如何以细腻的感知去发现生活中的光影变化、人情冷暖;如何以图像语言去沟通、去理解、去唤醒。课堂上的创作、实习中的磨砺、老师的言传身教……这一切都深深烙印在我日后的选择与坚持中。我在一师不只是获得了一纸文凭,而是种下了一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美育之种”。正是在这里,我明白了: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相遇。而艺术,是其中最温柔且有力的媒介。
二、行走乡村与城市:在实践与思考中锤炼教育初心
从一师毕业后,我没有立刻选择升学,而是怀着一份朴素的热情,回到家乡的中学担任教师。初入乡村教育一线,我也曾感到迷茫与焦虑:课程资源匮乏、美术课不被重视、孩子们的表达方式受限……但也正是在这种局限中,我开始探索更多可能。
为了进一步夯实专业根基,我考入云南大学攻读美术专业硕士。在三年研究生学习中,我系统学习美术理论、油画技法、综合材料绘画等,同时参与地方性教学实践与田野调研。研究生期间,我不仅在学术中加深理解,也在现实中持续实践。在进入新一线城市杭州任教后,我接触到更多元的学生群体与更开放的教学平台。城乡之间的跨度实践,也让我更加敏感于教育资源配置与文化经验之间的张力。这一阶段,我既是教师,也是探索者;既在传授知识,也在不断追问:艺术教育如何回应时代,回应学生真实的成长需求?
三、归于问道:在博士研究中深耕艺术教育的当代表达
2023年,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当代油画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这不仅是学术路径上的一次跃升,更是我在绘画与教育之间不断追问与沉潜后的“返本归源”。博士阶段的学习,不仅要求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更要求一种长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习中,我系统研读了当代艺术理论、图像学、教育哲学等前沿知识,不断打通创作与研究之间的界限。
然而,我始终没有远离教育实践这块土壤。2025年初夏,我参与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新华网主办的“美绘乡村·音画共育”——央音+央美·授渔计划美育浸润活动。前往新疆塔城地区的4个区县开展为期数周的艺术支教与教师培训。那些偏远学校的孩子们眼中的专注与喜悦,令我久久不能忘怀。这些教学活动也让我意识到: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激发与唤醒,是让一个人看见自我,看见世界,看见可能性。
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出发,我走过乡村与城市,跨越教学与研究,在绘画与教育之间不断生长。这条路并不平坦,却始终闪耀着一盏光——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孩子眼中因画而亮起的神采,是我在一师校园里播下的种子,也是我如今继续守护的初心。
(一审:武湘梅 二审:曾琳娜 三审:杨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