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课程是四年制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所学课程。2021年被评定为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为美术与设计学院王晓琳老师。
一、课程概述
公园景观设计是面向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总课时80课时,其中实践课时为56课时,已连续开设九年,在实践基地和校地合作单位的协助下,完成了多项社会实践项目,并完整地确立了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解决人与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的指导思想。课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理解公园景观各类景观要素,掌握设计基本知识体系,体现文化传承意识。
本课着重培养立足本土文化、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和服务地方建设的复合型景观设计人才,理解公园景观设计相关知识体系,阐述保护和更新方法,查找、列举和复述公园文化政策和法规,并具有服务地方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公园规划设计意识。
二、教学设计
在课程内容、课程知识目标、职业素质目标和课程能力目标四个方面阐述设计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自己最熟悉与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并通过对社会民生时事热点的搜索,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升文化自豪感。通过学生自主去寻找公园中受人欢迎的和不欢迎的因素,让学生更能深入从使用者的角度去体会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方法和要素,以及国内公园景观的一些基本现状。
1.关注社会民生。从一些现场的场景照片入手,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老旧公园里的一些民生问题,然后以学生之前的作业方案来给大家进行阐述,细致的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2.紧跟热点时事。我们可以利用当下比较热点的一些新闻或者图片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来讨论。比如我们最近有关注到一个新闻,习主席到福建南平市武夷山国家公园考察的时候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目的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护自然生态体系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命的多样性,讨论在国家的指导方针下如何有效的进行景观设计。
3.提升文化自豪感。这个方法并不是以老师的理论分析为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应的文化场景或者是文化元素及具象化的一些表现。围绕课题实践内容的选择,以公园生态保护、文化特色传承、红色记忆挖掘和服务地方建设等热点问题为主,教师协助解决公园景观的有机更新和文化传承问题。
三、课程教学环节及组织实施情况
1.课程环节以学生为主导,采用翻转课堂,教学一体;项目分组、团队协作;阶段汇报、相互评价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分方向分组的同学生分工完成设计图纸和分析,师生集体讨论,优选方案,分阶段来实施我们的项目方案,按照项目进度来进行小结,实践单位人员及项目甲方也参与评价。其次是实践运用方法的教授,由应用软件技术人员及实践基地施工管理人员做讲座或者是线上指导,并进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指导。
2.从校内硬件条件、理论课堂、实验中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我校的老校区属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校区校园环境与老校区一脉相承,给景观设计的同学营造了红色文化氛围以及历史的底蕴。我院还拥有技术先进的多媒体设计教具及智慧教室供师生进行设计作业,环境设计工作室则提供讨论、分享和汇报的场地。还有我们的模型设计室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方案的立体呈现,我们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也为案例分析和方案呈现提供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其次是校外实践基地,我们的社会实践课程以校外实践基地为重要的教学场所。合作单位共有六所,分别涵盖景观规划单位设计院和设计制作公司。
四、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了讲授法、协助法、发现教学法和特色教学法。首先由课程团队确定实践项目讲解分享公园景观设计方法,邀请相关技术人员讲授施工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整理相关的法规条例。教师按照不同公园的景观内容,协助学生确定调研项目方案主题及实施计划。教师将不同的公园景观的案例及景观设计方案分享给学生,提出对比分析和内容。学生根据已有参考、论证、比较不同地域的做法及对于当地公园文化的传承作用。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以本校文化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实际,设身处地的思考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方向。
五、本课程的创新特色具体表现为:
这一门社会实践课是为了充分表现公园景观规划的内涵和外延,保证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因此,在项目定位和概念设计环节,我们让学生多做实地调查和现场勘测。实践设计的主题围绕着建立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展开。在课程的内核上,实践内容的选择与公园景观改造文化特色传承、服务地方建设等热点研究问题为主,教师协助学生从设计的矛盾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审:谭媛元 二审:蔡惠萌 三审:杨虎智
202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