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处理Photoshop》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美育通识拓展课,立足师范院校"综合师范+应用型"办学定位,以"技术筑基、文化铸魂、学科融通"为核心理念,构建数字时代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共育平台。课程负责人为美术与设计学院杨蓓副教授。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2学分,总课时32课时。已在超星自建课程视频和题库。课程团队包含1名副教授,2名讲师。课程以PS技术为载体,深度融合审美法则与AI工具,通过"1项PS核心技能+X个专业应用场景"的模块化实践设计,系统提升师范生"数字美育教学设计能力"与非师范生"学科视觉设计表达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1. 知识水平
理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中所蕴含的美学原理(构图、色彩、光影在数字作品中的应用)及设计思维;
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理论(如像素、分辨率、色彩模式、图层原理);
了解数字艺术创作前沿动态(如AIGC工具与PS的协同应用、数字艺术教育发展趋势)。
2. 能力水平
技术能力:系统掌握Photoshop核心操作技能(图像编辑、合成、调色、特效制作);
创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数字艺术作品创作(如海报设计、文创产品视觉设计);
迁移能力:将数字技能应用于专业场景(如小学美术教学课件制作、新媒体内容设计);
学习能力:具备数字艺术终身学习意识,能持续追踪技术发展并应用于实践。
3. 课程思政
文化传承: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如将传统纹样数字化应用于现代设计),增强文化自信;
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理解数字艺术的社会价值(如提升公众审美素养、促进文化传播);
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
操作技能与审美素养发展失衡:学生能熟练操作软件工具,却难以突破审美瓶颈,作品模仿性强而原创性弱。
学情差异性与统一化教学矛盾:作为全校性通识课程,学生专业背景多元导致学科思维不同,个体学习能力分层明显。
技能迁移与专业场景应用脱节:85%的学生表示难以将图像处理能力有效迁移至本专业领域。
创意表达与视觉转化能力受限:非艺术专业学生常面临"脑中有图、手上无画"的困境。
因此,我们创新构建"AI赋能的三螺旋能力进阶模式",通过内容重构、模式创新、评价改革三大维度实现范式革新:
内容重构:通过将软件教学与审美法则深度融合,破解技能与审美失衡难题;建设分层资源库支持个性化学习;开发"1项PS技能+X专业应用场景"跨学科场景应用模块,促进设计创新能力跨学科迁移;深度融入传统东方美学文化,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
模式创新:通过AI智能诊断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精准破解学情差异与统一化教学矛盾;通过AI辅助创作+PS深化设计,破解美术基础薄弱难题;构建分组实践模式,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竞赛实战与企业需求对接,推动技术应用、专业场景与社会价值深度融合。
评价改革:采用"能力诊断-过程追踪-价值验证"三阶教学评价创新,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线上理论知识学习:通过课前诊断系统,学生完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系统分析其软件操作水平、审美判断力及创意潜力,推送分层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产生疑问和形成学习驱动力。
实践知识线上早知道:制作36个自主录制教学视频(如"PS基础操作+美学原理"双轨讲解)、30个拓展案例(如故宫文创IP设计、传统纹样数字化)、96个课程素材+160个拓展素材,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限制学习。
线下实训具体案例:学生按不同专业或选题以小组形式开展项目设计,从创意生成到技术转化再到文化赋能的设计过程,实现"脑中有图→手中有作品"的闭环流程。
线上线下互动闭环: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的课程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互评,建立"行为数据+认知轨迹+作品迭代"三位一体追踪系统,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四、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以线上学习为主,线下教学为辅,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实训教学: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式学习、互动式学习。
评价机制:课程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将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评价方案完整,强调过程评价、强调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定期评价课程及实施成效,将评价结果充分运用于课程改进。
成绩评定:符合专业发展要求,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期末作业设计遵循专业能力奠基、社会价值升华的双重导向。
五、本课程的创新特色具体表现为:
本课程以"破壁、赋能、融智、立标"为创新主线,实现数字美育四大范式突破:
破壁:重构"审美-技能-专业"融合的能力链
突破传统技能训练的局限,创新构建"美学思维认知链-数智技能工具链-专业素养应用链"的三螺旋能力进阶模式。通过"AI生图+PS修图"技术组合,消解美术基础壁垒,使学生从"工具操作者"蜕变为"创意解决方案提供者"。
赋能:构建智能分层精准教学体系
基于AI学情分析系统,开发六维度资源库(基础理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前沿创新、传统纹样解析、国际视野)。通过"基础视频学习"夯实技能、"拓展案例实践"深化创新,精准破解学情差异与统一化教学矛盾。
融智:构建AI辅助创意转化实践范式
依托AI辅助设计工具,打破创意表达与视觉转化能力的瓶颈。通过"脑中有图→手中有作品"的闭环流程,使零基础学生也能产出专业级作品,将抽象创意转化为可视化成果。
立标:构建跨学科技能应用体系
通过"1项PS核心技能+X个专业应用场景"系统化创新实践,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不仅为通识艺术课程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更呼应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与"美育科技创新融合"的政策导向。



一审:谭媛元 二审:蔡惠萌 三审:杨虎智
202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