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课程负责人谷炽辉


《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是四年制美术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所学课程。2021年被评定为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为美术与设计学院谷炽辉副教授。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2学分,总课时32课时,其中线上课时6课时,线下26课时。已在超星自建课程视频和题库,并与中国大学生慕课国家级精品课程《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共建共享。课程团队包含两名教授,两名副教授,一名讲师。我校师范教育特色突出,培养了大量优秀基层教师和服务地方发展的优质人才。该课程符合美术学专业培养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和从事艺术创作、研究和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要求:

1.说出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方法等内容,阐述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理念,美术课程涉及的相关跨学科知识,提升个人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2.列举课程标准的细则及就教科书的基本内容,能分析美术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思路,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角度归纳美术教材中的分布及比例,并进行评析。了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能和经验,掌握美术教材的应用策略与方法,在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中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3.开展团队合作,设计校本美术教材,实施授课和教学评价。依据教学效果对课程方案进行思考与改进。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具,并将各项美术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自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解决美术教学问题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

1、学生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容易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习惯。学生长期处于 “被动接收” 的状态,鲜有机会参与动手操作、实地调研或问题解决类活动。

2、传统教学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材的使用局限于 “照本宣科”,忽视了教材作为 “课程资源载体” 的本质属性。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推进教学,将教材中的作品、步骤视为 “唯一标准”,既不结合地域文化资源拓展内容(如本地民间美术、非遗技艺),也不关联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

因此,我们在超星、中国大学生慕课上建立了:

1、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线上教育资源。

2、实践技法知识线上教育资源 :如中小学美术教材、名师优质课、优质校本教材、教育部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微课单项奖获奖作品等均整理制作了网络教学文件,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限制学习。

3、线下实训电子文档资源:学生线下自编校本教材和微型课的资料都会归类建档,并由学生进行总结,所有电子和纸质材料归教研团队保管与所有。

总之立足于学校已有的优质硬件资源,我们已建构理论与实践结合、双侧重的教学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1、线上理论知识学习促进学生产生疑问和形成学习的驱动力。

2、实践知识线上早知道和线下具体案例实训,可以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学习问题和优化学习效果。灵活运用线上线下的课程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互评,闭环重复的反思与实训习惯有效提升内驱学习力,提升学生校本教材编写和微型课授课的能力,能胜任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美术)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四、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

线上依托数字教学平台,推送中小学电子教材等课程资源,配套 VR 虚拟展厅观摩、线上互动模块,让学生可自主调控学习节奏;线下聚焦线上学习的疑点难点,通过教师精讲、小组研讨、教材案例深度剖析、校本美术教材编写等形式深化理解。实训教学坚持 “线下为主、线上为辅”,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因材施教,大力推行研究性、参与式、互动式学习。课程构建 “评价—反馈—改进” 完整闭环,建立长效持续改进机制,深度融合课外学习与课内教学成果。

 

五、本课程的创新特色具体表现为

1、理论教学:线上主导+线下补充,激活学习内驱力

理论教学采用 “线上为主、线下为辅” 的混合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打破传统单一讲授局限,深度激发学生内驱力。构建 “高校教师+一线专家” 双导师理论教学共同体,实现实践经验与课标理论的深度耦合。

2、实训教学:线下核心+线上支撑,践行以生为本理念

实训教学坚持 “线下为主、线上为辅”,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因材施教,大力推行研究性、参与式、互动式学习。打造 “课内精准筑基-课外分层实战-全程反思赋能” 的实训生态链。

3、评价体系:闭环设计+多维落地,助力课程持续优化

课程构建“评价—反馈—改进”完整闭环,建立长效持续改进机制,深度融合课外学习与课内教学成果。

 一审:谭媛元 二审:蔡惠萌 三审:杨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