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是四年制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所学课程。2020年被评定为湖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为美术与设计学院谌扬老师。
一、课程概述
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规划设计是面向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总课时80课时,其中实践课时为56课时,2013 年定位为专业选修课,课程组参与多个景观规划项目,1 个校地共建项目和 3个实践基地建设,在实践基地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设计实施,完善了着眼本土历史文化、建筑和景观等资源的社会实践内容和方法,解决了学生团队参与项目的选择、制定及完成问题。教师团队有 1名省级民间艺术传承与普及基地首席专家,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以教授牵头,景观和建筑学博士为主的授课队伍。
二、教学设计
本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立足本土文化,服务地方建设,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发展需求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能力,目标包括:
1.知识目标:理解历史文化保护区相关知识体系;能阐述其保护与更新方法;查找、列举和复述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规;能运用国内外先进保护理念和技术。
2.能力目标:系统分析、研究、构建、设计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类景观要素;能与城乡居民良性沟通,提出有效保护传统文化景观特征的策略;能协调施工。
3.价值目标:具有热爱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地方发展,致力于文化传承的景观规划设计意识,有健康的艺术审美。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内容:
1.国家法规、保护文件等理论讲授和分类分析,能提醒和指导在确定社会实践项目方案过程中遵循国家规范,掌握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课程团队确定实践项目,讲解分享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整理相关法规、条例,把握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并制定景观规划方向和设计重点。
2.保护区的设计类型和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方式等理论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在进行方案设计过程中选择合理手段,解决实际问题,适应景观工程流程:根据每学年的设计实践任务,分组分工协作,从调研、草图概念规划到方案深入各个阶段都模拟实际工程项目流程,让学生适应和融入历史保护区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节奏中。
社会实践环节内容及做法:
1.项目前期调研实践和参考案例分析:由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考察保护区现场,走访当地居民和管理人员,召开项目分析研讨会;调研同类成功案例,教师协助学生研究、论证、判断设计计划。
2.项目实施过程实践完成及总结:分类组织不同历史文化主题规划,制定保护设计方案草图,对比择优进行深化细化,师生共同论证后制作完整图纸,跟踪实施完成后续工作,最终总结汇报。
三、本课程的创新特色具体表现为:
1.依托地域文化传承、发展需求,启发学生持续关注、思考和解决民生问 题。为充分表现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内涵和外延,保证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在项目定位和概念设计环节,让学生多做田野调查和现场勘测,实践设计的主题确立围绕建立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展开。
2.结合产学研基地发展,综合教师科研、学生双创项目内容有针对性地实 践。围绕课程内核,实践内容的选择以历史遗产保护、文化特色传承、红色记忆挖掘和服务地方建设等热点研究问题为主,教师协助学生从城乡融合、邻里关系和老城新貌的矛盾中找问题,并在反复的协调施工中打磨实践方案,解决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的有机更新和文化传承问题。
3.改变了评价模式。改变了师生“形式大于功能”的改造式、拔高式设计方法,以是否掌握更接地气、真正能实施的实践方式为评判标准和学习目的,注重过程和可行性判断,从而提升方案设计能力和着眼现实、尊重历史文化的设计意识。
4.优化了教学环节。在成员分组、主题确定、方案甄选等方面学生拥有自主权,阶段性汇报引入小组互评和答辩,模拟真实的项目竞标,在质疑和讨论中不断完善方案,并得到多维度反馈经验。



一审:谭媛元 二审:蔡惠萌 三审:杨虎智